最近,很多媒体和研究机构,都在关注中国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问题。那说到中国的独特优势,就肯定会提到中国的基础设施。而说到基础设施,就又肯定会说到中国的移动支付。

这几年,有出国旅行经验的人都在说,中国已经基本进入了“无现金”社会,很少再用到现钞了。所以,中国人一出国,往往就会觉得很不方便。

但是,问题来了,中国为什么会在这个领域这么大幅度地领先呢?

过去我们看到的答案通常是:因为西方社会,比如美国,信用卡特别发达,再造一个移动支付系统,整个社会没有那么强的意愿。

这当然是一个解释。但是,我们还需要一个从中国这个角度出发的解释:为什么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得这么快?

最近,我就在公众号晚点LatePost上看到一篇文章,叫做《支付战争:互联网最大战役的落幕》。

这篇文章,帮我们系统地复盘了一下,国内的支付战争,也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的战争。

在这里面,我读出了两条结论:

第一,中国移动支付普及得这么快,多亏了这场战争。

第二,这第二个结论就有点开脑洞了——这场战争已经落幕了。

它为什么这么说?在今天的《邵恒头条》中,我就来为你介绍一下,这场“支付战争”。

其实我知道,你对于这场支付战争,没有什么实际的感受,毕竟微信、支付宝这两个支付工具,你可能每天都会换着用。但其实,在过去的好几年中,我们每个人,都可以说是被“卷入”了这场战争中。

你可能记得在过去几年中的一些著名商战吧?比如滴滴、快的的网约车之战,摩拜、ofo的共享单车之战。这些战争的背后,其实都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公司在掰手腕。

咱们简单回顾一下:

这场战争的起点,可能还是得回到2014年的春节。

你应该有印象,当年腾讯在春节假期,推出了微信的红包功能,那个春节,大家都在用手机抢红包,玩得不亦乐乎。

咱们抢红包的时候,腾讯收获了什么呢?一个可怕的数字:有3000万的用户在微信支付上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。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?相当于微信支付用一个星期的时间,做到了支付宝10年才能做到的业绩。所以站在阿里的角度,有人把微信支付的这次奇袭,叫做“偷袭珍珠港”。

这场支付战争,就算是全面开打了。

在战争的第一阶段,微信是追赶者。你想啊,支付宝从出生那天起,就天然是个支付工具,很多人都在用。

而当时的微信呢?当时老百姓的普遍认知,它就是个聊天工具嘛。要让用户在聊天工具上存钱,而且用它来付钱,今天我们不觉得有什么奇怪,但是回到当时,这其实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,需要很高的教育成本。

那微信能怎么办呢?

家大业大的腾讯采取的策略,是通过资本联盟,为各种伙伴撑腰,用时髦的话说,叫“赋能”,通过合作伙伴的手,去创造更多的支付场景。

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例子,就是投资滴滴和美团。一个出行、一个吃饭,你看,都是典型高频生活场景。滴滴和美团发展起来了,通过微信支付来付车钱和饭钱的场景也就创造出来了。

说个细节:

腾讯补贴滴滴的时候,阿里也迅速跟进,补贴快的。两个打车软件的订单量暴涨,滴滴的订单一度占到整个微信支付总量的88%。也正是因为业务量大,两边的服务器时不时崩溃,一家服务器挂机,用户就涌向另一家。也就是说,当时谁能给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器,谁就能让用户沉淀下来。

当时,微信支付的员工每个星期,都会在滴滴办公。而且有一次,因为订单量太大,导致了服务器宕机。滴滴的CEO程维连夜向马化腾求援,马化腾一声令下,调集了1000台服务器,并且还派出了一支精锐的技术部队,帮助滴滴稳定了局面。

微信的投入没有白费,在当时,微信支付刚刚成立一周年,用户已经被拉升到了1个亿。

2013年,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将近80%,但是到了2017年,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54%。微信支付从一个追赶者,变成了一个平分天下的挑战者。

接着,微信支付又来抢支付宝的线下生意。

要知道,虽然线上和线下只有一字只差,但完全是不一样的战场,而且线下场景对于支付宝来说,还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,腾讯又是怎么做到虎口夺食的呢?

在晚点的文章中,它提出了两条腾讯的战术,我觉得都很有启发,分享给你。

第一条是,做好自己的事,等待对手失误。

阿里在口碑这个产品上,就因为失误,给了对手机会。

在2015年,阿里复活了口碑,这个产品和大众点评很像,可以团购、买单、点外卖、打车。

但是在当时,支付宝并没有想好怎么去推广口碑这个产品,也不清楚这两个产品到底是什么关系。更要命的是,这两个团队的KPI考核标准,都是自己在线下拥有多少门店,多少笔交易是用户通过自己的平台实现的。

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,口碑和支付宝两个团队发生了内耗,双方都在争取让线下店铺,率先使用自己的支付入口,甚至会彼此遮挡对方的二维码。

在对手失误的同时,腾讯自己开放了一系列的工具,比如公众号、卡包、朋友圈广告、小程序给商户,让商户在做决策的时候,更加准确。也就在这个时间点,不少线下商家选择倒戈腾讯。

腾讯做的第二件事,是关注用户需求,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。

给你举个例子,当时微信支付内部有一个烦恼,就是如何让用户绑定自己的银行卡。最开始想的办法是,让用户必须先绑卡,再发红包。

但是有人觉得,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,只会激起用户的逆反心理。于是微信支付团队搞了个“曲线救国”的方法,也就是先做零钱账户,让用户在微信上的钱,先有一个“存钱罐”,等到存钱罐中的零钱多了,用户自然会想着绑银行卡提现。除此之外,微信还推出了好友的转账功能,这又让零钱账户中的钱,可以更顺畅地流动起来。

你也能想到,这个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微信支付的黏性,毕竟好的工具,得是越用越好用。

好了,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,支付宝又该如何是好呢?接下来我和你聊聊在战争的第三阶段,支付宝又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?

用一句话概括就是,支付宝绕开对手擅长的社交领域,从金融服务入手,实现了超车。

2017年,支付宝推出了“收钱码”,这个收钱码不需要支付宝账户,就可以生成,进一步拉低了商家使用支付宝的门槛。在这个基础上,支付宝还会帮助小微商家,统一免费印制、寄送收钱码,还给他们免费安装扫码枪、POS机,而且呢,使用“收钱码”的商户,还会获得奖励金。

当然了,当时支付宝还做了很多事,是一大套组合拳。2017年,支付宝对小微商户的覆盖率大增,算是收回了失地。

听到这儿,按照一般故事的套路,是不是应该双方怎么斗智斗勇,搞拉锯战了?

不是。这场支付战争实质上是落幕了。在晚点的文章中,无论是微信支付的产品经理,还是支付宝原来的一位总监,都表达了一个意思,他们现在专心于守护自己的份额,并不指望打垮对手。

这是为什么呢?相信你也能想到,支付市场接近饱和,两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,击垮对方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了。而且,任何一家如果最终赢了,垄断了市场,也都是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不愿意见到的。在晚点的文章中,一位移动支付行业的资深人士,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局面:“如今它们两个谁打死对方,都等于打死自己。”

除了这点以外,晚点在文章中分析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什么原因?这是因为外部环境正在发生两个大变化,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移动支付的格局。

首先是在2019年的8月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,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,条码支付可以互联互通。这说明在未来,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,甚至是别的更小的支付工具,它们的二维码不再有区分功能。这意味着已经基本成型的支付格局,可能一夜之间天翻地覆。

第二件事就更重要,法定的数字货币也在路上了。只要你学过我们得到上的数字货币课,肯定知道。在未来,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实现离线支付,还不需要绑定银行卡,这会比现在的移动支付更方便。你看,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,最大的危险,已经不是来自于对方了。

面对新的政策,两家公司也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出路,比如主动参与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和标准制定工作,想要更深入地嵌套进支付网络里。

好了,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战争,就给你介绍到这里,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,反正我有一种看大片的感觉。其中还有很多精彩的细节,我这里是挂一漏万,推荐你到晚点的原文去看。

其实我觉得,支付战争这场大片之所以好看,是因为微信和支付宝是一对旗鼓相当的对手,而且战争的结果,还不是你死我活,而是让移动支付这件事,成为了中国的基础设施。

我想起一句话,如果你的赛道上,没有任何竞争对手,别偷着笑,这大概率是,你的这条赛道选错了。

转自:得到APP《邵恒头条》05-28

附图:支付战争历史时间轴

什么是中国的支付战争?(图1)